Table of Contents
Toggle讓孩子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他內心的渴望,而不只是你對他的期望
80% 父母做錯的情緒教育理念
你是哪一種父母呢?當你在栽培孩子時你是?
1. 注重學習效率,以結果導向, 給孩子一個確切的目標,當孩子達到目標時,你會認為這才是一個良好的學習。
2. 注重過程,讓孩子享受在學習的過程中,給予他自由探索的機會,並根據孩子的狀態,給予他所需要的,過程中孩子的天賦會逐漸浮現,是一個有機的學習歷程。
如果你的選擇是1,那麼你可能要回想一下,以目標導向,是否限制住了孩子?他有真正享受學習嗎?當你先幫孩子先想好他的目標是什麼?這個目標真的適合他嗎 他是因為你而去學習,還是因為自己有興趣呢?
如果你的選擇是2,過程導向學習(process oriented learning),恭喜你,你是個思想自由,且願意瞭解孩子,真正適合什麼的家長,讓孩子在過程中學習,花費的心力非常大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,適合做的事,到底要如何找到他的天賦,是需要在過程中探索的。每一次的探索都會成為寶貴的養分,這些走過的路,會成為鋪墊他找到自己的養分。
在升學主義的體制下,我們會特別注重結果,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提出軟實力的重要性。
所謂的軟實力,從溝通技巧、人際關係、情緒管理,必須要從過程中才能學習
根據孩子的狀態,讓他從內在探索到的事物,去有機地長出來,因為沒有預設立場,這樣有機的過程,會讓你放下既有想像。你會發現,哇!原來我的孩子,具備這樣的面向啊!過程性的學習,就像在旅行一樣, 每一個畫面,每個點點滴滴都非常有價值,值得回味。
如果你不熟悉過程導向學習,那是很正常的,因為在傳統教育體制中,必須要升學的壓力下,我們更注重目標與結果,考上名校,對應成功,能力呼應學校的階級; 沒考上,象徵了沒能力與失敗…在我們大環境的影響下,我們開始忽略了過程性學習的美好與重要。
可能有人會說,如果沒有目標,真的會學到東西嗎?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研究,他們把一個班分成A、B兩個對照組,告訴A組,享受陶藝,告訴B組,做出一件漂亮的藝術品。我們發現A組的同學,大家很享受作陶藝的過程,做出了很多件具有藝術感的作品,而B組的同學,試圖要做出一件最漂亮的作品,反而不如A組。
因此我希望在這篇文章能夠帶你去看見,過程在你生命中的價值,過程猶如旅行中的點滴,如果我們不享受人生的旅程,那麼追尋的結果,也只單單停留在一個結果,到頭來,不具任何意義,反而會因為要去追尋結果,無法享受當下的過程。
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耗時?
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,是一種過程導向的學習,就像一個未知的旅程,如果把重點放在目的,你會錯失,看見真實的自己,因為,要找到內在世界的桃花源,要信任探索的過程,它會帶你到桃花源的入口。
『在教室表現另一個樣子,會不會導致我們跟孩子相處時判斷錯誤,浪費時間?』一位家長問到
可能你會想,探索會不會浪費了學習的時間?可以理解你心中怕浪費時間的想法,會感到著急,不想把時間與資源放在不對的地方,這很正常,同時你還可以靜下心來思考,到底什麼是『對的資源』?
這位家長的問題,不存在判斷錯誤,應該要去思考的是,如果孩子在不同場合,卻出現兩種很極端行為表現代表的是什麼?可能你發現了孩子有兩種不同的狀態,一在家裡很活潑,喜歡跳舞,唸故事,但是一到不熟悉的環境,在公園裡,卻表現冷淡,不敢去主動跟其他小朋友玩,這兩種很不一致的狀態,代表了孩子的內在也存在著衝突,在家裡,他扮演了活潑的人,到了外面他卻扮演了一個退縮的,害羞的人。只要一到了新環境,活潑的人卻變成害羞的人,為什麼在家裡可以,到了新環境就不行呢?是因為怕被不熟的人注視?怕新環境不熟悉怕受傷?還是不知道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處?
人擁有多個的面向
很多家長都跟我說,孩子在學校跟在家表現很不一樣,在不同的環境中,我們選擇用不同的面向面對人,學校是一個團體的環境,要面對的是同學、老師、是團體生活,在家裏,則是一個從小熟悉的環境,是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。你上班跟下班後是不是也不一樣呢?
如何判斷孩子真實的心理狀態
我會從跟孩子的互動中,判斷他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。孩子的行為、情緒、他身體所展現的姿態,會代表他內在人格的某個角色。
言語可以騙人,但身體無法說謊
《FBI教你讀心術》(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)作者喬‧納瓦羅(Joe Navarro)認為,「一般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非語言的溝通;因此,肢體語言大多要比言詞上的說法更加誠實。」
當孩子一進到教室,他就進入了一個戲劇的環節,他在的教室,就像是一個舞台,在我們的互動中,他所展現的行為,象徵了他內心的某個人格,他異常主動地跟我玩遊戲,想要掌控在遊戲規則,不讓我贏,那麼他扮演了一位獨裁者。還是他扮演的是一位膽小鬼,即使我說『這些都是你的玩具』,他仍然小心翼翼地,眼神充滿期待,卻不敢拿起來玩。
戲劇情緒系統
生活中,你的一舉一動也如同在扮演一個人格角色一樣,你可能是媽媽、女兒、照顧者、追求完美的人,也可能是喜歡探索心理的探險家、喜歡品嚐美食、欣賞藝術的自由的人,這些專屬於你的角色們,從你的生命經驗一點一滴的累積,生命中角色的演變,也屬於過程導向學習。
對了,你身邊有沒有像是獨裁者的朋友呢?他作風強勢,凡事都要聽他的,跟他在一起會非常的不舒服,好像你被他壓著一樣,其實他的內心是非常不安、焦慮的, 耐耐子也是這樣的小朋友,他朋友很少,在家裡也常常跟哥哥起衝突,爸爸媽媽也因為要調解他們的衝突,全家人的情緒一直在很滿的狀態,似乎到了臨界點…我們要思考的是:
他在扮演什麼角色?
角色的心情是什麼?
造成他扮演的原因是什麼?
在他看似強勢的背後,我發現他不開心,原來因為剛剛上學,他很不適應,在學校功課落後,他又天生有很強的好勝心,哥哥是個聰明聽話的孩子,成績一直都很好,身爲手足,讓他感覺到一總沒有被重視的忽略感,他無意識地想通過與哥哥的衝突得到被爸媽的關注。
有什麼樣的角色可以幫助他減少內在的不安呢? 針對他的情況,我選擇扮演一位朋友,一個可以賦予他安全感,卸下他的防禦心的角色,我直接角色上身,做一個朋友,與他互動,幫助他直接去感受:原來這世界是有人可信任的,有一個朋友願意無條件關心他,不會批判他,且願意照顧他不安的心,讓她打開心房。
通過我扮演朋友的角色,他從原本的防禦模式,轉化成溝通模式,開始願意跟朋友建立關係,修復安全感, 在這樣互動的過程下,朋友的角色還起到了一個示範,他能夠通過我的示範,在過程導向中學習,從內在長出一個溫暖朋友的人格角色。我們兩個,就像在演一場戲,一齣用他的真實行為、真實情感、生命狀態,所發展出來的戲,通過真實的互動與情感的交流,幫助他從內在,長出一個朋友的角色,平衡原本感到不被重視的狀態。
這種學習是無形中,一點一滴的發生,我們會通過孩子最原初行為,看見他內在的人格角色,看見之後,用一個他需要的角色引導他學習,以這個例子,一個溫暖朋友的角色,去引導孩子,去達到內在世界的平衡。
演出你的渴望
你想讓孩子,更正向積極,去面對人生?
耐耐子天身好勝,這種獨裁者人格特質,雖然作風強硬,但如果放在學校的體育競賽中,反而非常好,耐耐子有能力可以帶領全班,用他那堅強、不服輸的意志,在班級比賽中贏得勝利。
我們的理念不是去壓抑孩子的天性,擦掉孩子原本的狀態,我們會幫助你看見另一個面向,幫助孩子在他的內在中,發展出一個相對應的人格角色,像是溫暖的朋友對應到好勝的獨裁者一樣。
這就是戲劇的方法
- 演出內在渴望:從行為,閱讀孩子的內在,引導孩子演出平常做不到的樣子
- 植入角色:用藝術避開心理防禦機制,植入對應人格角色
- 拓展角色中心思想:從與老師的互動中,經歷過程導向的學習,潛移默化地,在孩子內在讓角色發揮作用
在你的童年中,你有什麼樣的遺憾嗎?
這份遺憾或許也反映在你跟孩子的相處中,你想為自己演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? 有一位媽媽,他在日式教育下成長,條條框框,讓他很不舒服,他不喜歡自己的靈魂被壓抑,現在積極地參與各式個人成長的課程。他渴望為自己找到一個療癒者,希望你在看完這篇文章後,為自己找一個舞台,去演出內在的渴望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