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「叛逆期會不會來得太早了,才兩歲就講不聽!」
「孩子好像在叛逆期,講一句回三句,不然就當沒聽到。」
吃早餐時,孩子堅持要自己倒牛奶,灑出來還氣呼呼說:「你走開,不要管我!」或是請他收玩具,他大吼:「我不要!」這些場景也常讓你理智斷線嗎?這些行為都是常見的幼兒叛逆期症狀。
萬叔情緒教育學院常收到家長來訊諮詢:
「以為國中生才會叛逆,兩歲叛逆期有可能嗎?」
「孩子3歲叛逆期⋯⋯該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」
「想知道五歲叛逆期就出現,原因是什麼?」
這篇文章會帶你一起看懂叛逆期年齡不同分別有哪些症狀與行為,帶你理解叛逆期原因,更重要的是,我們會以戲劇心理學的方法,與你分享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,讓你不再一邊吼小孩,一邊懷疑自己。
叛逆期症狀有哪些?釐清叛逆期原因
說到「叛逆期症狀」,你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孩子脾氣暴躁、愛頂嘴?叛逆期症狀常讓父母抓狂,但別把叛逆期當成一件壞事!因為這也是孩子學習表達自我、探索世界的成長過程。
常見的叛逆期症狀或行為有哪些?
1. 說「不要」變成習慣
把不要當口頭禪是最常見的叛逆期症狀!叛逆期的孩子用「不要」表達自己的想法,這是他們想告訴家長,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自主權。
2. 情緒起伏大,容易情緒爆發
像小火山一樣,也是叛逆期的典型症狀之一。無論是突然爆氣、哭鬧,或表現焦躁,這是因為他們還在試著理解情緒,也展現了他們內心的衝突感。
3. 挑戰規則,試探父母的界線
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也會試著違反規定,想要試探父母底線,因為他們正在摸索,想確認自己到底能有多大的自由空間。
4. 堅持己見,拒絕妥協
「一定要照我的方式來」也是常見的叛逆期症狀,不管是學業、交友還是生活習慣,孩子會強烈表達自己的意見,對父母的建議反應冷淡甚至反抗。
5. 渴望自主,抗拒過度控制
從選擇朋友、課外活動到生活習慣,大小事都想自己做主,不願意被命令和限制,這是叛逆期孩子尋求獨立、自主的表現。
叛逆期年齡不同,叛逆期原因也有差!
叛逆期並不只在特定年齡才出現,很多家長可能也發現,孩子叛逆期好像不只一次!幼兒時期會哭鬧、什麼都說不要;到了國小、國中又開始唱反調?這些不同的叛逆期年齡背後,反映著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需求和心理轉折,讓我們一起了解各階段孩子的叛逆期原因。
叛逆期年齡 2-4 歲,幼兒叛逆期原因
兩歲的鳴鳴最近常常說「不要!」這正是幼兒叛逆期的經典場景。吃飯不要、穿鞋不要、睡覺不要,彷彿要對抗全世界。鳴鳴媽媽常想:「已經在趕時間了,為什麼他偏偏要故意跟我作對?」其實,幼兒叛逆期原因正是孩子開始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個體,他們用「不要」來表達自我、掙脫依賴。
叛逆期年齡 7-9 歲,學齡前期叛逆期原因
當叛逆期年齡來到小學階段,像是小潔上了二年級後,突然開始不願意寫功課,小潔爸爸很困惑:「他以前不會這樣,是功課變難還是他在耍脾氣?」其實,這階段的叛逆期原因變得更複雜,孩子面對學校、同儕壓力,內心冒出許多焦慮和抗拒,他的叛逆是在表達「我需要被理解,不想被責罵或忽視。」
叛逆期年齡 12+ 歲,青春期叛逆期原因
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叛逆期年齡,這階段的叛逆期原因,包括孩子身體和心理迅速變化,他們正在尋求自我認同、獨立自主,試圖透過反抗來確認「我是誰」。當父母可以試著理解孩子的心理掙扎,給孩子適度的空間和支持,才有機會化解對立。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3個引導作法 + 2個提醒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,我們常收到家長詢問「該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」我們整理了3個引導方法,還有2個小提醒,希望能跟你一起陪伴孩子走過叛逆期。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引導方法 1、讓孩子演出「內心戲」
曾經有位小男孩皮皮,哭著用玩偶演出「壞壞怪獸」追趕他,皮皮媽媽才知道,原來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。其實皮皮叛逆期表現出耍脾氣、不合作,實際上他的行為只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與委屈。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,情緒教練擅長以戲劇心理學的方法,引導孩子用玩具、角色把情緒演出來。當家長放下立場,理解孩子的「內心戲」,才有機會看見孩子叛逆期背後的情緒需求。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引導方法 2、角色互換,重新理解彼此
叛逆期的孩子覺得爸媽嚴格、爸媽覺得孩子難搞。透過角色互換,孩子可能會發現「原來你不是專制,而是很累」;而父母也能透過模擬孩子的語氣和舉動,清楚感受到「叛逆期的反抗,可能是想表達害怕或委屈」。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引導方法 3、為孩子創造「安全空間」
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常把心關起來,問他什麼都回「不知道」,其實他可能在想「不知道說了會不會被罵、被糾正、被誤解」。
戲劇心理學強調「安全空間」的概念,也就是為孩子打造一個不評判、無壓力的空間,可以是睡前聊聊天,或是靜靜待在一起,不需要逼問或說教,只要讓他知道:「當你準備好了,這裡一直有人願意聽你說話。」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提醒 1、不只聽話,更要聽進孩子的情緒
很多家長抱怨孩子「不聽話」,看到孩子頂嘴、耍脾氣,就急著想罵:「你這樣很沒禮貌!」
下次可以試著換種說法,例如:「聽起來你好像有點不開心,可以告訴我你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嗎?」這樣的回應,幫助孩子把行為背後的情緒說出來。孩子會接收到,你不是只會管他的行為,而是真的在意他的感受。當情緒有出口,叛逆行為自然也會變少。
如何跟叛逆期孩子溝通?提醒 2、以「邀請」取代命令
你越說「馬上去洗澡」、「快去把功課寫完」,更容易讓叛逆期孩子反彈:「我才不要!」 試著換句話說:「你想先洗澡,還是休息半小時再去?」給孩子一些選擇權,也讓叛逆期的孩子感受到「我被尊重,我有決定的空間」,親子溝通會更順暢。
兩歲叛逆期最崩潰?家長最常問幼兒叛逆期怎麼應對
叛逆期年齡不局限於青少年時期,從兩歲叛逆期開始,孩子就進入了一段段內在的成長轉折。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收到的家長提問中,幼兒叛逆期一直是許多人求助的關鍵字。當孩子處在幼兒叛逆期,讓你氣到懷疑人生時,可以告訴自己,叛逆期是孩子「成為自己」的第一步!以下拆解三個情境與你分享爸媽可以怎麼應對:
兩歲叛逆期:不要不要期,是想練習「我自己來」
兩歲的小安最近讓爸媽很頭痛,小安媽媽抱怨,拿外套要他穿,小安轉身跑走;要幫他穿鞋,小安邊踢腿邊哭喊:「不要不要!」這些都是兩歲叛逆期很典型的樣子。
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son)的發展理論,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從「信任」邁向「自主」階段。他們透過說「不要不要」來練習掌控一些小事,展開兩歲叛逆期的小小反抗!用「不要」來劃出一點點自主空間,也在試探你會不會願意讓他嘗試。
爸媽可以這樣做
別急著改變他的決定,試著問他:「你想自己穿,還是你穿左腳、我幫你穿右腳?」這種部分自主的選項,讓孩子有表達、選擇的機會。
換個方式跟他說:「我們來演『小手會穿鞋』的故事好嗎?你當小主角,我當旁白。」用誇張、戲劇化的旁白,引導他演出,也讓過程多一點笑聲。
三歲叛逆期:語言、自我意識爆發
3歲叛逆期的孩子會進一步挑戰生活中的規則,例如3歲的宥宥常會忽視收玩具的規定,聽到爸媽提醒,他還會不停咕噥,這讓宥宥的爸媽很頭痛。3歲叛逆期背後藏著一個提問:「當我不乖,你還會愛我嗎?」
3歲叛逆期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爆發的階段,透過他們的叛逆告訴大人他們渴望被理解,也在試探「我說的話,你聽得懂嗎?」如果爸媽可以試著耐心回應孩子,不急著用命令壓制,正向看待孩子的言語表達正在成長,反而能開啟更多親子對話。
爸媽可以這樣做
別急著責備孩子頂嘴,試著說:「你的肚子是不是有隻傷心蟲蟲在唱歌,牠想說什麼呀?」讓孩子用玩偶、聲音演出情緒,協助他理解並表達感受。
換個方式引導收玩具:「我們來玩『玩具忍者大突襲』,我數到十,你把三樣玩具偷偷送回家,不能被我發現喔!」製造神秘感、刺激感,讓孩子像挑戰任務一樣,邊玩邊收。
五歲叛逆期:想被當成大人對待
五歲叛逆期展現的是孩子想被「平等對待」的渴望。這時候,他們語言更成熟,情緒更複雜,開始想被當成「有想法的小大人」,期待得到尊重,甚至希望參與決策。像是週末該去露營還是睡到飽,他們想和爸媽一起討論、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雖然孩子的意見不一定合理,但當爸媽放下「我說了算」的權威心態,多和孩子對話,可以讓他學會表達和聆聽別人意見,也能讓五歲叛逆期成為親子關係升級的機會。
爸媽可以這樣做
別急著指揮孩子做事,試著說:「今天你是超能小隊長,我們要一起完成三個任務,交給你發號施令,但記得溫柔說,不然隊員會罷工喔!」讓孩子有參與感,也練習合作。
萬叔情緒教育學院相信,不同年齡階段的叛逆期,其實都是一次次你與孩子更靠近的機會。
當你願意聽見孩子的情緒,你會發現叛逆期的他,不是故意唱反調,而是用各種方式拚命告訴你:「我想被理解。」
萬叔情緒教育學院結合戲劇心理學的專業,透過角色扮演、情境引導與遊戲互動,不只能陪伴叛逆期孩子學習表達情緒、管理情緒,也能幫助父母試著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,看見孩子的需求,化解與叛逆期孩子的溝通衝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