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兩歲的寶貝做錯事,被罵的時候都會忍住不哭,表情像是…吃酸梅,癟著嘴,眼淚在眼匡打轉,忍住不哭,這會不會是代表將來脾氣很倔將?
當你在罵他的時候,他會裝作沒事,假裝沒有聽到
這麼小的小孩,應該是一罵就哭?他是不是會長成倔將的小孩?
一位媽媽這樣諮詢我…
大多數家長會這樣做
你不在家人面前釋放情緒,你不與配偶在孩子面前吵架,在孩子面前,你會盡量不說任何負面引導的思考邏輯,也不想讓情緒太激烈。
你也會這樣做嗎?
身為父母,我們有個角色是做孩子的,模範。
只是同時身為人,我們有各種情緒、想法,
似乎在孩子面前,你會隱藏某些面向,為了保護他、為了做他的模範,只是…
你有想過,這些未表達的情緒,去哪兒了呢?
如果你的身體像是一個鍋子,當有壓抑的情緒時,鍋子內的壓力指數會開始增加,
為了做好示範,你蓋上了蓋子,一次一次壓力指數從10變成了80到了99
在循環累積的結果下,蓋子蓋得住嗎?
你熟悉,釋放情緒壓力出口,那顆紅色按鈕嗎?
還是你,會不小心『炸鍋』?
房間裡的大象
壓抑的情緒,像是房間裡的大象,明明大象很高大,是個明顯的存在,不知為何卻被忽視了,工作壓力很大,卻必須要在孩子面前表現沒事,大人們選擇視而不見,不去表達,壓抑了情緒。
這頭你忽視的大象,卻會被小孩清楚的看見,不只會看見,還會感受到,你隱藏了壓力。
隱藏的很好,沒有在寶貝面前落淚,忍著疲憊的身軀,在疲累的身心狀態,你強顏歡笑,一頭習慣忍耐的大象,帶著紫色的情緒,常常出現在家中,久而久之,你的寶貝,潛移默化中也學會了,與這頭忍受力強的大象相處,寶貝無意識中,學會了好強、不表達、忍耐。
看似是個很棒的技能,只是你需要思考的是…
這是一個孩子需要的嗎?一個成人面對壓力的方法,無意識中轉嫁到了小孩身上,對於幼兒適用嗎?
難以拿捏的“負面”情緒
做孩子的模範的同時,要如何不隱藏自己的情緒呢?表達太多小孩會嚇到,無法承受,如果壓抑不表達,小孩還是會感受到…分寸真難拿捏。
這是一個家長跟我分享的:
明明很怕的東西,在孩子面前還要很勇敢的說:寶貝不怕,我會保護你。
我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害怕恐懼,但會讓孩子知道其實我有害怕,只是我會去面對,有點像是…孩子讓我逼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恐懼。
我很佩服這位家長,要在孩子面前展現,脆弱,是很難的一件事,尤其…當我們對比…模範這個角色。
通常模範令人聯想到正向的特質,勇敢、溫柔、有愛,無法直接連結到脆弱,但是!
要承認自己恐懼,會害怕,難道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嗎?
我認為,這反而是更全面的一種模範,代表著你接納自己每個部分,因此,孩子會看見一頭七彩,接受自己的大象,學會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部分,而不是去壓抑那些,他認為不好的內在。
華人社會的忍
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…諮詢我的這位媽媽的原生家庭,裡面的成員都很擅長“忍術“。外公半夜摔傷了,怕讓孩子擔心,不想把事情擴大,60多歲的外婆,半夜一個人陪著,摔斷腿的外公,掛急診…兩個老人家折騰了一個晚上之後,才告訴家裡其他的成員…
堅強外表的背後,都是他們默默用忍耐堆積起來的,諮詢我的媽媽,同樣的也擅長忍術,與老公一肩扛起家庭的生計,希望小孩能夠有更多的空間,他們換了一間大房子,貸款的壓力,壓得他喘不過氣,為了不想讓孩子看到,媽媽肩上的壓力,在孩子面前,他忍了下來,總是用笑容面對孩子,堅毅的背後,卻不知,他會躲起來掉淚。
一家三代都很會忍耐,最終…小孫子也成為了小忍者。通過這個案例,你要知道,這是一種無形的身教,
小孩會無意識,學習大人,選擇性忽略的情緒與行為,不管你有沒有讓他看見。
大人們知道了情緒的傳遞性,你會如何面對呢?
說出情緒的力量
為什麼在寶貝面前,也需要適度表達情緒呢?這個案例告訴我們,家長壓抑的情緒,孩子也會學會家長壓抑的情緒,等於複製了家長處理情緒的盲點。你希望孩子接納自己的全部嗎?你希望孩子能夠不要走自己走過的冤旺路嗎?相信你會回答,YES! 我希望我的寶貝不要像我一樣!因為你把對自己的期望也投射到孩子身上,所以作為孩子的模範,身教更重於言教,要率先從自己開始做起!看見自己的盲點!
當你能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,寶貝也會學會表達喔!
如何聊情緒
我常常問家長:你的感受是什麼?有人說,我沒有想法…就普通呀…沒有什麼感覺。這個回答屬於沒有覺察情緒。另外一個常見的回答,他在家裡也都是這樣,快被煩死了,我在想的是他應該是因爲…所以…而這個回答屬於陳述,也沒有表達出情緒,快被煩死了是讓你很煩躁?覺得怎麼又來了?很憤怒?踩到你的線了?還是很擔心,想到之後孩子要去學校,會出現同樣的行爲,感到擔憂。
你會發現,同一種陳述,背後會有好幾百種可能的情緒。
回到情緒對應大象的比喻,不同顏色的大象對應不同的情緒,煩躁可能是綠色的、在原地發牢騷的大象,憤怒可能是紅色的、冒煙往前衝的大象,擔憂可能是紫色的,抓著頭,踩著小碎步,走來走去的大象。你的大象到底是哪一種呢?
在這邊,我用了戲劇治療特有的手法,把畫面、大象的角色、顏色、動作帶入,讓學習情緒更生活化、個人化,同樣的憤怒,每個人的畫面,感受的程度都會不一樣。
為了幫助家長覺察,當家長給我陳述時,我會追問:你聽到我對孩子的觀察,你的心情是什麼?我會根據我對家長的認識程度,他的肢體語言釋放出的潛台詞,舉出幾個我感受到的情緒:煩躁、憤怒、擔憂,幫助他認知情緒。
講到這邊,你發現了嗎?華人社會,我們太常做事件的陳述,或給建議,我們講出的是想法,而不是情緒,講出了想法,沒有辦法讓我們跟自己連結,可是當想法包覆的情緒被覺察、被看見、被聽見,你會感到被理解,被接納。
大部分的父母,都沒有表達情緒的習慣,所以當我對這位家長說:『孩子的行為反應了家中的狀態,感覺你在家裡一直被需要,幾乎失去了自己,讓你感到有點無力,力不從心,是這樣的嗎?』只見到媽媽眼眶泛紅,先是有點愣住,然後說出對…對…對…
當情緒被看見,就會有新的能量出來,這位媽媽發現,其實他需要有更多的自己,跟孩子的相處固然重要,可是他好像慢慢的失去了自己,看見了他的眼睛泛紅,到現在的閃閃發光,他的心聲被聽見了,無力這個情緒被見證後,得到了靈感,知道要怎麼做下一步了。
他說:我好像跟孩子之間需要一些空間!
親子聊心三步驟
當你知道覺察情緒,辨識心情的重要性後,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做起吧!
情境:當小朋友做錯事情,你要跟他溝通時…
- 表達,用第一人稱,先說出自己的情緒,注意!是說出自己的情緒,不是說出想法。句型:我(第一人稱)感覺…一個情緒。
我剛剛看到你亂丟食物,我感到很生氣,通常我們常常會說出,我很生氣,跟生氣綁在一起的,通常是某些脆弱的情緒,脆弱的情緒才是重點!我剛剛看到你亂丟食物,我覺得自己被拒絕,被否定了,因為這是媽媽下班後辛苦做的飯菜。你辛苦趕回家,做出來的飯菜,卻被拿來玩,你是因為感到被拒絕,用心的經驗被否定,而感到憤怒。當你說出情緒後,情緒的大象浮現出來,它被孩子看見了,通過大象的傳遞情感,孩子從心感受到你的主觀經驗,而不是聽到對事件的陳述,或是生氣,嚇到孩子,在溝通時,要讓孩子能夠理解核心:情緒。
2.探索:用開放式問句理解狀況,我常常聽到爸爸媽媽問小孩,你為什麼這樣做?
注意!不要問為什麼
為什麼的問法,會讓人進入一種防禦狀態,對方必須要講出一個理由,來證實他的行為的合理性,會讓孩子感到壓力。試想:主管問你為什麼這樣做?你是不是也會感到緊張?有時候會擠出一個不合理的答案,或是試圖包裝出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,跟你心裡想的不一樣。
這不是我們想要跟孩子的互動方式。合適的問法應該是
句型:我很好奇,你的行為(拿玩具丟同學),你當時在想的是什麼?
當我們用一種正向的問法,好奇的角度出發,往往我們會發現真相。如果用的是質問的方式,真相則會被隱藏。
3. 賦能:當孩子聽到了我們的心聲,並且說出了他的想法後,你要幫助他理解,你是針對他的行為生氣,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。再來,我們要幫助他開啟新視角,因為你跟他表達了你心裡脆弱的情緒,他很有可能就不會做出原本的行為。我們可以假裝事情沒有發生過,怎麼假裝呢?
句型:現在你知道了我的心情,如果我們回到…情境(早上你不起床),你會怎麼做?
如果…這個句型,常常可以幫助孩子,看見新的可能性,我自己與小朋友在溝通時很常用到,孩子往往會給出,超乎預期的回答呢!
這篇文章,我們討論了不表達情緒,對孩子造成的影響,如果壓抑的情緒沒有表達,孩子會複製父母的情緒盲點,因此,父母的自我覺察、情緒表達,情緒成熟度,身教顯得很重要,最後,我還提供了親子之間,聊心的三個步驟,不知道你看完的心情與感受是什麼呢?😉
希望你能夠運到到生活中,與寶貝的感情越來越好,兩人無話不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