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抑情緒的隱藏危機!為什麼父母不該壓抑情緒?3步驟和孩子聊情緒

內容摘要

壓抑情緒不僅對家長來說是個壓力,孩子也可能成為壓抑情緒的人?這篇文章將從「房間的大象」分享壓抑情緒對親子的影響,並提供3步驟讓你與孩子一起練習不再壓抑情緒。

「兩歲的寶貝好像很會壓抑情緒,做錯事被罵都會忍住不哭,表情像是吃酸梅、癟著嘴,眼淚在眼眶打轉卻強忍住不哭,這會不會代表將來脾氣很倔強?」

「罵他的時候,他會裝沒事,假裝沒有聽到,這麼小的小孩,應該是一罵就哭?他卻很會壓抑自己,是不是會長成倔強的小孩?」
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裡,一位家長慧心在和萬叔諮詢時,提到了他對孩子的擔憂,擔心孩子太過壓抑情緒。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況,可以先靜下來回想一下,自己是不是也很習慣壓抑情緒呢?

也許在我們未察覺的日常中,孩子也默默學會了如何壓抑自己、克制住淚水。這篇文章將與你聊聊,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麼習慣壓抑情緒,而壓抑情緒對於孩子成長又會帶來什麼影響?最後,提供給你3個實用訣竅,幫助你解放壓抑的自己,學著與孩子聊情緒。

你習慣在孩子面前壓抑情緒嗎?

當遇到不如意時,你會怎麼做?在孩子面前,你總是盡可能保持情緒穩定;避免在孩子面前和配偶吵架;避免說出負面的話,也不想讓情緒太激烈。

作為父母,我們給自己一個角色是,做孩子的模範。只是同時身為人,我們有各種情緒、想法,似乎在孩子面前,你會隱藏某些面向,為了保護他、為了做他的模範。只是,你有想過,這些被壓抑、未表達的情緒,去哪了呢?

如果你的身體像是一個鍋子,當你在壓抑情緒時,鍋子內的壓力指數會開始增加,為了做好示範,你蓋上蓋子,壓力指數一次又一次地攀升,從10升高到80、甚至99。在不斷壓抑情緒、循環累積下,蓋子蓋得住嗎?

你的鍋子有沒有釋放情緒壓力的出口?如果有,你熟悉要怎麼按下那顆「解壓」的按鈕嗎?還是你常常會不小心「炸鍋」?

壓抑情緒就像房間裡的大象

壓抑情緒,就像把巨大的大象關進房間。房間裡的大象明明很高大,是個明顯的存在,卻被忽視了。例如工作壓力很大,卻要在孩子面前表現沒事,選擇忽視、不表達,壓抑了情緒。

這頭你忽視的大象,卻會被小孩清楚的看見,他不只看見,還會感受到,你隱藏了壓力。

你總覺得自己隱藏得很好、很努力,沒有在寶貝面前落淚;即便身心狀態再疲憊,你還是強顏歡笑,陪著孩子玩遊戲。一頭習慣忍耐、壓抑情緒的大象,帶著紫色的情緒,常常出現在家中,久而久之,你的寶貝潛移默化中也學會了,與這頭忍受力強的大象相處,寶貝無意識中學習好強、不表達、忍耐,學會了壓抑情緒。

壓抑情緒vs展現情緒,「我該承認我很害怕嗎?」

做孩子的模範的同時,要如何過度壓抑情緒總是個難題。表達太多擔心孩子會嚇到,無法承受;如果壓抑情緒、不表達,小孩還是會感受到,分寸真難拿捏。

家長慧心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,他說:「明明很怕的東西,在孩子面前還要很勇敢地說『寶貝不怕,我會保護你。』手明明都開始發抖了!」

慧心提到,他會盡量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很害怕,但會讓孩子知道,「其實我還是會有害怕的事,只是我會去面對」,他說:「有點像是⋯⋯孩子讓我逼著自己去面對自己的恐懼。」

萬叔很佩服慧心,畢竟要在孩子面前展現「脆弱」,對很多家長來說不件容易的事,尤其當我們期待自己是「模範」的時候。通常模範令人聯想到正向的特質:勇敢、溫柔、有愛,無法直接連結到脆弱。但是,「承認自己恐懼、會害怕」,難道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嗎?

萬叔認為這反而是一種更全面的模範,比起壓抑情緒,當你接納自己每個部分,孩子會看見一頭七彩的大象,這頭大象有不同情緒也接受自己會有情緒,因此他能學會接納自己的每一個部分。

壓抑自己為什麼變成習慣?

在與慧心更認識之後,才進一步理解慧心為什麼那麼習慣壓抑情緒。原來,慧心的原生家庭中,許多成員都很擅長「忍術」。

慧心的爸爸六十多歲了,摔斷腿卻怕孩子擔心不想說,大半夜慧心的媽媽陪著他去掛急診,兩個老人家折騰了一個晚上後,才告訴家裡其他的成員⋯⋯;慧心自己也很擅長忍術,與先生一起扛起家庭生計,為了讓孩子有更大的生活空間,他們換了間大房子,貸款壓力總是壓得他們喘不過去。為了不想讓孩子感受到負面情緒,慧心總是用笑容面對孩子,只有在孩子不在時才會默默掉淚。

堅強外表的背後,都是他們默默地壓抑情緒,用忍耐堆積起來。一家三代都很會忍耐,慧心的孩子默默地也成了小忍者。

透過這個案例,可以察覺這是一種無形的身教,小孩會無意識地學習大人,選擇性忽略的情緒,儘管你盡可能不讓他看見負面情緒,他卻學到了壓抑情緒。

壓抑情緒的後果:你可能正在養成壓抑情緒的孩子

當父母選擇在孩子面前壓抑自情緒,這種習慣不只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,也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產生影響。以下是壓抑情緒的後果有哪些,又可能會如何影響孩子呢?

壓抑情緒的後果1、影響情緒覺察能力

每個孩子都是觀察家,藉由觀察父母的反應來學習情緒表達。當父母過度壓抑情緒,孩子可能會錯過認識與理解不同情緒的機會,進而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,也會有些不知所措。在成長過程中,當他們面對壓力時,也可能無法及時察覺自己的情緒,導致持續壓抑情緒、累積負面情緒。

壓抑情緒的後果2、不擅長表達情緒

孩子成長過程中,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性壓抑情緒,孩子也可能會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,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安全地表達情緒。這種不確定感,可能導致他們在面對強烈情緒時會有點無所適從,可能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,或是壓力累積到極限而瞬間情緒爆發。

壓抑情緒的後果3、容易自我懷疑

當父母習慣壓抑情緒,孩子也能感受到,他們會認知到某些情緒、感受是不被接受的,這樣的想法也可能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價。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感受「對不對」,是不是「值得被重視」,也影響著孩子的自信心,在面對挑戰時會不太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和感受。

壓抑情緒的人是你嗎?請試著適度表達情緒!

為什麼在寶貝面前,你也需要適度表達情緒呢?因為孩子也會學習家長壓抑情緒,等於複製了家長處理情緒的盲點。

你希望孩子接納自己的全部嗎?相信你的答案是肯定的。作為孩子的模範,身教更重於言教,先試著從自己開始做起,看見自己的盲點!當你能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,也有助於寶貝學會表達。

壓抑情緒的人,先自問「你的感受是什麼?」
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,萬叔常常會問家長:「你的感受是什麼?」

「我沒有想法⋯⋯」、「就普通呀,沒有什麼感覺。」這類回答屬於沒有覺察情緒。

「他在家裡也都是這樣,快被煩死了⋯⋯」這樣的回答,其實同樣也沒有表達情緒,只是屬於陳述。快被煩死了,是讓你很煩躁,覺得怎麼又來了;還是很憤怒,覺得踩到你的底線了?還是很擔心,擔憂孩子以後在學校也會有某些行為?

你會發現,同一種陳述,背後會有好幾百種可能的情緒。

回到情緒對應「大象」的比喻,不同顏色的大象對應不同的情緒。煩躁的大象,可能是綠色的;在原地發牢騷的大象,憤怒可能是紅色的;冒煙往前衝的大象,擔憂可能是紫色的;抓著頭、踩著小碎步,走來走去的大象,可能是藍色的。你的大象是哪一種呢?

戲劇心理學如何幫助壓抑情緒的人?

在上面的例子,萬叔以戲劇治療特有的手法,將角色與故事和畫面,例如使用大象這個角色,結合情緒的顏色,大象在經歷這些情緒時的動作帶入,讓學習情緒更生活化、個人化,同樣的憤怒,每個人的畫面,感受的程度都會不一樣。

為了幫助壓抑情緒的人,能更進一步認識情緒,在聽到家長陳述時,萬叔會追問:「你聽到我對孩子的觀察,你的心情是什麼?」進而根據對家長的認識程度,觀察他的肢體語言釋放出的潛台詞,舉出幾個家長散發出的情緒:煩躁、憤怒、擔憂,幫助他認知情緒。

當壓抑情緒的人正視自己的情緒⋯⋯

從以上的分享,你可以留意到,我們很常對事件陳述或給建議,此時說出口的是「想法」,而不是情緒。僅是說出想法,沒有辦法讓我們跟自己連結,可是當想法包覆的情緒被覺察、被看見、被聽見,你才會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。

許多父母都習慣壓抑自己,沒有表達情緒的習慣。回到慧心的例子,當我對家長慧心說:「孩子的行為反應了家中的狀態,感覺你在家裡一直被需要,幾乎失去了自己,讓你感到有點無力、力不從心,是這樣嗎?」當下,慧心眼眶泛紅,先是有點愣住,然後好幾次點頭。

當情緒被看見,就會有新的能量出來。慧心發現,其實他需要有「更多的自己」,跟孩子的相處固然重要,可是他好像慢慢失去了自己。當慧心「無力」的情緒被看見後,他也得到了靈感,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了。他說:「我跟孩子之間好像需要一些空間!」

別再壓抑自己,3步驟和孩子聊情緒

當你知道覺察情緒的重要性,開始嘗試避免過度壓抑情緒,這些學習也可以運用在生活中,套用在你與孩子的相處上。例如,當孩子做錯事情,你要跟他溝通時⋯⋯

1. 表達:
用第一人稱,先說出自己的情緒。注意!是說出自己的情緒,不是說出想法。句型:我(第一人稱)感覺⋯⋯(一個情緒)。

例如:「我剛剛看到你亂丟食物,我感到很生氣。」通常我們會說出「我很生氣」,跟生氣綁在一起的,常是某些脆弱的情緒,那些被壓抑的「脆弱」情緒才是重點!可以試著再多說得更深入一些:

「我剛剛看到你亂丟食物,我覺得自己被拒絕,被否定了,因為這是媽媽下班後辛苦做的飯菜。」你辛苦趕回家煮飯,孩子卻拿來玩,你是因為感到被拒絕,用心的經驗被否定,而感到憤怒。

當你說出情緒後,情緒的大象浮現出來,它被孩子看見了,通過大象的傳遞情感,孩子從心感受到你的主觀經驗,而不是聽到對事件的陳述,或是只是生氣嚇到孩子,在溝通時,要幫助孩子能夠理解核心:「情緒」。

2. 探索:
用開放式問句理解狀況,爸爸媽媽可能常會問小孩:「你為什麼這樣做?」注意!不要問「為什麼」。

因為「為什麼」的問法,會讓人進入一種防禦狀態,對方必須要講出一個理由,來證實他的行為的合理性,會讓孩子感到壓力。試想主管問你「為什麼這樣做?」你是不是也會感到緊張?有時候還會硬擠出一個不合理的答案,或是試圖包裝出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,跟你心裡想的不一樣。這不是我們想要跟孩子的互動方式。

你可以試試更合適的問法。句型:我很好奇,你的行為(拿玩具丟同學),你當時在想的是什麼?

當我們用一種正向的問法,以好奇的角度出發,往往我們會發現真相;如果用的是質問的方式,真相則會被隱藏。

3. 賦能:
當孩子聽到了我們的心聲,並且說出了他的想法後,你要幫助他理解,你是針對他的行為生氣,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。再來,我們要幫助他開啟新視角,因為你跟他表達了你心裡脆弱的情緒,他很有可能就不會做出原本的行為。

我們可以假裝事情沒有發生過,怎麼假裝呢?試試看以下句型:現在你知道了我的心情,如果我們回到⋯⋯情境(早上你不起床),你會怎麼做?

「如果⋯⋯」這個句型,常常可以幫助孩子,看見新的可能性。萬叔在和小朋友溝通時也很常用到,孩子往往會給出超乎預期的回答!

這篇文章,我們討論了壓抑情緒對孩子造成的影響,希望能幫助你更理解,父母壓抑情緒對孩子有哪些影響。此外,我們分享了父母學習自我覺察、情緒表達的重要,以及為了避免孩子複製父母的情緒盲點,家長能怎麼練習解放那個壓抑情緒的自己。我們也提供了親子之間「聊情緒」的三個步驟,期待你能運用在生活中,和寶貝感情越來越好、無話不說。

最後,來個小練習,想一下你看完這篇文章的心情、感受,此刻的情緒是什麼呢?如果有任何想法,歡迎加入官方 LINE 帳號與我們多多交流!

分享:

Facebook
萬叔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050A0619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050A0619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相關文章

萬叔

萬叔

北美戲劇治療師、幼兒情緒教練

I will be back soon

萬叔
嗨,我是萬叔,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?
Line 聯絡萬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