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是什麼,使孩子判若二人?
『孩子在其他地方不敢表達自己,在玩心流課程卻能敞開心胸,表達從未透露的心事,到底差別是什麼呢?』下課後,某位媽媽困惑地問道。
許多家長在課程前期,都會向我們詢問類似的問題,為什麼孩子本來明明很內向膽怯,在玩心流課程中,卻能夠玩得這麼開、和老師分享內心的想法,天差地遠的表現簡直判若二人,難怪家長會這麼驚訝、不可置信。
其實孩子的心理狀態是很細膩的,會隨著環境變化有不同的表現。而打開心房的關鍵,取決於:
1.老師的引導
2.環境的營造
以下小編透過自己實際體驗,與你分享我的心路歷程。
圖源:天下雜誌商業授權
不被接受的「乖孩子」
跟許多人一樣,我從小就被要求,在外人面前要舉止得宜、說話輕聲細語,因此在公共場合及不熟悉的人面前,總是不敢嶄露太多情緒,或是做較大的動作,怕影響到他人或被覺得是怪人。雖然從小總被稱讚是很有禮貌、乖巧的孩子,但內心其實是壓抑的,感覺某些部分(喜歡大吼大叫、擁有豐富表情動作)的我…始終沒辦法被這個世界接受。
跨出舒適圈,竟然這麼容易!
在某次上戲劇課時,老師帶領我做了一個,模仿音調和動作的戲劇活動。老師做出比日常大十倍的動作,搭配著滑稽的語調,並邀請我跟他一起做。如果是之前的我,肯定會覺得自己做起來很蠢,像是無形中有個法官,用批判的眼光惡狠狠地盯著我,使我動彈不得。但這次老師身先士卒帶頭示範,並且友善地邀請、鼓勵我,讓我打從內心感到被接納了、相信老師不會批判我,那位心中的嚴厲法官,也因為老師的誇張動作而–被逗笑了!頓時有種「鬆開」的感覺,於是,我萌生了跨出舒適圈的勇氣。
我開始跟著老師一起大叫、舞動身體,做各式各樣的怪表情和怪動作,發現這其實是一件很自然、舒壓的事,平時壓抑的能量都釋放了出來,感覺好輕鬆、好自由,不但調節了原本緊繃的內心,也透過活動更認識自己、更接納自己了,跟原本很ㄍㄧㄥ的狀態差很多呢!
圖源:萬寧老師上課花絮,圖中孩子非當事人。
「玩心流」的魔法,讓我勇敢做自己
豐富多元的聲音和肢體表達,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,但往往被社會框架抑制了。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跟規範,我們習慣性壓抑內在的小宇宙,隱藏「怪怪的」那一面,融入大眾,卻也讓擁有無限創意的「自由靈魂」,隱沒於茫茫人海中…。
真實的自我,唯有在感到安全的時候,才能夠被激發出來,而玩心流課程透過以下兩點,安撫了我的內在小孩,讓我勇敢放膽做自己:
1.老師的無條件接納與示範
老師率先跨出舒適圈,讓我感到被接納、被鼓勵。
2.空間的加持
色調柔和、大小適中的上課環境,溫柔地包覆著我的內在小孩。
這兩個要素,讓我突破了內在的限制、鼓起勇氣表達,才發現自己的內心原來這麼豐富!連大人都有這些心理的武裝,對孩子來說,適當的引導與安全的環境,更是至關重要。
提升親子關係三妙招
想要提升親子關係,讓孩子敞開心胸、自由表達,有幾個關鍵點特別需要注意:
✔️接受孩子的狀態
無論孩子是開心、難過、生氣、急躁…..,都是反映當下的情緒狀態,而這些情緒,需要一個不會被評價的空間…好好地釋放,當父母全然地接納孩子,他才能學會與自我共處。(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健康的情緒處理方式,但「情緒」本身是沒有對錯的)
✔️不急著糾正孩子
當我們看到孩子把拼圖放錯地方,或是把火車接反了,總是很難克制不去糾正他,因為在成長過程中,大人總是直接給我們正確答案。雖然出發點是為他好為他好、希望他輕鬆一點,但很有可能因為這樣,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跟好奇心,也讓他感到被否定。不妨暫時放下是非對錯的標準,讓孩子盡情嘗試、盡情創造,或許你會看到令人驚喜的作品喔!
✔️給孩子需要的空間
當孩子說:「我要自己做做看,你們不要碰!」代表他希望有一個空間,可以自己獨立作業,不要被干涉,當我們接收到孩子的需求,就可以退一步,給他個人的空間,這是一個信任他,並且尊重孩子界線的表現喔!
圖源:Flickr授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