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從童年陰影到情緒的轉折點
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:「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。」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,想藉此分享小編我的真實故事,希望能給那些正經歷家庭困境的朋友們一些啟發與支持。
回想起幼時某天,我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媽媽膝蓋上看電視,感受著她溫暖的手指輕輕撫摸著我的頭髮。那是我最安心的時刻。然而,這份寧靜很快被爸媽突然爆發的爭吵打破了。爸媽原本在愉快地聊天,不知怎麼的話題就轉向了爭執,語氣越來越激烈,甚至出現了杯盤碎裂的聲音。驚慌失措的我立刻從沙發上跳起來,跑回自己的房間,心臟砰砰直跳,耳朵裡充滿了他們爭吵的聲音。
那一年,我只有八歲,正處於愛吃愛玩、無憂無慮的年紀。然而,父母爭吵給我帶來了無比的恐懼和不安。我蜷縮在房間的角落,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,心裡滿是對未來的恐懼。「爸爸媽媽不要吵架,我會當個乖小孩。」這是我當時唯一能想到的辦法。可是,更多的疑問與害怕接踵而來:「怎麼辦?爸爸媽媽是不是要離婚了?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?如果他們真的分開了,我以後還看得到媽媽(爸爸)嗎?」
這些想法揮之不去,讓我夜不能寐,日日擔心受怕。從那天起,我覺得自己好像置身在天旋地轉的世界,心情總是隨著父母的關係狀況而起伏。他們忙於應對成人世界的煩惱和對彼此的憤怒,卻從未發現我內心急遽變化的情緒暗流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父母的爭吵變得越來越頻繁,甚至開始冷戰。這讓我內心的恐懼逐漸加深,我變得鬱鬱寡歡,情緒也開始變得異常敏感。怕說錯話、表錯情,讓父母生氣,我開始努力做一個“乖小孩”。我主動承擔家務,不讓父母操心,充當他們之間的和事佬。所有這些努力,無非是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與延續。然而,這也讓我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遠。我不再主動親近爸爸,不跟媽媽說心裡話,學會了察言觀色、行事謹慎。
在高中畢業離家前,我始終扮演著安靜、乖巧、體貼父母的角色,只因我不想成為父母關係決裂的最後一根稻草。我好像在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個小大人,承擔了超過一個孩子所能負荷的壓力與責任。記得小學有段時間,我瘋狂掉髮,頭上明顯禿了一整塊,那應該是和當時承受的壓力有關。
從傷痛中成長:情緒覺察與改變的旅程
直到長大成人,我仍習慣壓抑情感,無法拒絕別人,這讓我在關係中飽受欺凌與情感欺騙。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職場,我都總是擔心自己會被排擠,因而不敢表達真正的想法,甚至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也選擇默默承受。這讓我感到無比壓抑和無助。
幸運的是,在接觸心理學之後,我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及造成這些情緒的來源。透過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容易,我學會了撫慰和擁抱自己,並逐漸改變過去壓抑情感的模式。我開始意識到,健康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,是情感關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。
回想幼年時,為了抒發心中的不滿和痛苦,我常透過寫日記的方式來宣洩情緒。記得有一次,我在日記裡寫下了一個虛構的故事,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個生活在貧苦家庭的孩子,每天面對著父母的爭吵和生活的壓力。然而,他總是努力保持樂觀,尋找生活中的小確幸。這個故事陪伴了我許多孤單的夜晚,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絲的安慰。
除了寫日記,我也常常透過角色扮演來尋找情緒的出口。我會想像自己是窮苦人家的孩子,或是出身富貴世家但時刻被監視的孩子,藉由角色悲情的獨白以及一人分飾多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,演繹各種充滿情感的場景及對話。這些充滿戲劇性的演繹,讓我有機會將心中的思緒一吐為快,幫助自己撐過那段難熬的時光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逐漸明白,童年的創傷需要被療癒,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。也許正因如此,我才會對情緒教育有著如此深厚的情感。
因原生家庭議題而走上療癒之路的我,想藉著自身的心路歷程,提醒正在經歷關係結束或分離的朋友,期盼您在失落傷痛之餘,除了照顧好自己,也能聽聽孩子的心聲、看看孩子的臉龐,和孩子一起走出家庭失和的陰霾。讓萬叔的情緒教育團隊陪伴您們,向幸福靠近一點點……
我們能為您和孩子做什麼
💖幼兒情緒教育
透過戲劇心理學,幼兒情緒教練學院為孩子打造安全互動的遊戲環境,讓孩子透過故事創造和角色扮演,進行情緒探索與表達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感受,無論是喜悅、悲傷、憤怒還是恐懼。這些情緒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理解。我們的一對一情緒教練會仔細觀察並引導孩子,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,設計適合的劇本,發展他們獨特的自我。這不僅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,還能讓他們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,更加從容自信。
💖親職教養諮詢
除了專注於孩子的情緒發展,我們也為父母提供親職教養諮詢,協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性發展與獨特氣質,建立良性的親子溝通與互動。我們相信,只有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,孩子才能真正茁壯成長。透過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,父母也能探索自身的原生家庭樣貌,達到自我成長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會幫助父母理解如何以正向的方式引導孩子,並在面對挑戰時,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支持。
💖父母角色定位系統
我們還提供半客製化的自我診斷,幫助父母自我覺察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行為模式,讓您擁有更完整的自我和親子關係。我們的目標是幫助父母跳脫出「我不夠好」的負面循環,學習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並開心地享受親子陪伴的時光。我們相信,只有當父母能夠理解並接納自己,才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