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ble of Contents
Toggle不擅長衝動控制,讓孩子的情緒就像脫韁野馬,瞬間衝向失控邊緣?
孩子吵著要買玩具,無法被滿足就一哭二鬧三尖叫?情緒「牙」起來,不但暴怒、大吼大叫、摔東西、打人,甚至脫口而出:「我恨你」、「你去死」,當孩子出現這些衝動行為或言語,總是讓家長既震驚又無力,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。
你可能會困惑,為什麼他乖巧時像個小天使,鬧起情緒卻變成無法無天的小霸王?這是因為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還不成熟,當情緒來襲,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停下來、怎麼好好地表達。
然而,衝動控制是可以練習的!這篇文章將分享3個衝動控制訓練的簡單作法,讓家長在生活中能陪孩子練習衝動控制,也可以透過衝動控制遊戲,改善孩子暴衝的性格。
衝動控制是什麼、為什麼孩子不會衝動控制?
衝動是本能,但衝動控制則是可以學習與訓練的能力。 你可能聽過「棉花糖實驗」,這是史丹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研究,讓孩子面對一顆棉花糖,告訴他們:「如果能忍住不吃,等一段時間後,就能獲得第二顆棉花糖。」這項實驗測試的就是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。
可以想像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,誘人的棉花糖在眼前,對孩子來說,要忍住不吃多不容易。因為大腦負責衝動控制的區塊,需要較長的發育時間,因此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要隨著年齡增長,才會逐漸成熟。然而,衝動控制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,也可以透過引導與練習來強化!
衝動控制怎麼做?以情緒劇本讓小霸王踩煞車
衝動就像不遵守交通規則地亂開車,只會猛踩油門。但透過衝動控制訓練,孩子可以學會適時踩煞車,也能掌握方向盤、調節自己的情緒。接下來,從萬叔情緒教育學院學員小魯的故事,一起來看看他是如何學會踩煞車!
衝動控制不足帶給孩子的困境,一起看小魯的案例
小魯是三代家庭中唯一的小寶貝,從小受到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的寵愛。平常爸媽要上班,主要由外公外婆照顧,長輩疼孫的方式,往往是「有求必應」。只要小魯一哭,大人就會順著他,久而久之,他習慣用哭鬧、發脾氣來達成目的,自然不會學習衝動控制的能力。
家裡真正會管教小魯的只有媽媽,但在需要設定明確規範時,媽媽總是無法堅持底線,小魯也常挑戰媽媽的底線!一開始媽媽還能好言相勸、試圖讓小魯聽話,但最終拗不過小魯的脾氣,大多以妥協收場。
這樣的行為模式,也延伸到小魯在學校的人際互動。媽媽常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,提到小魯會突然靠近自己喜歡的同學,常把對方嚇一跳;有時也會不顧對方的感受,一味的想跟對方接觸;在學校和其他孩子相處時,只要不順他意就亂尖叫、打人出氣。當老師要求他道歉時,他總是強烈地拒絕或是表現得更生氣。因為衝動控制能力的不足,小魯許多行為都會被老師制止,甚至被同學疏遠,讓他開始討厭上學。
小魯的例子凸顯了衝動控制不足對孩子的影響,不但讓他難以適應生活規範,在人際互動中也因為無法掌握界線而被排斥。當孩子無法衝動控制、缺乏調節情緒的能力,不僅在人際關係中容易受挫,也可能愈來愈抗拒學校、害怕與其他人互動。
好玩又有效的衝動控制遊戲——演戲
在小魯來到萬叔情緒教育學院後,情緒教練發現小魯不擅長衝動控制的原因,可能來自於家中長輩的過度疼愛,讓他習慣了需求立即被滿足;而家長在教養過程中缺乏一致性,無法堅持規範,也讓小魯對「界線」的概念很模糊,在面對挫折時,容易衝動或情緒失控,甚至不小心越界或踩雷,進而影響人際關係。
為了幫助小魯提升衝動控制能力,情緒教練透過戲劇引導小魯,為他植入不同的角色,讓他分別扮演「冷靜的自己」與「衝動的自己」兩種不同的角色人格,讓小魯有機會思考自己的衝動行為可能會帶來的後果,藉此減緩衝動行為,幫助小魯衝動控制,重建他表達情緒的模式。
透過情境遊戲,情緒教練進一步引導小魯在事情不如預期或受挫時,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再反應。當小魯衝動控制的能力進步時,教練會適時給予正向鼓勵與讚美,幫助他降低挫敗感,讓他學習調節情緒。
衝動控制訓練的 3 個作法,在家也能練習
在萬叔情緒教育學院,小魯透過戲劇學到了認識情緒以及行為後果,情緒教練也和小魯的家長深度交流,邀請他們共同參與衝動控制訓練,調整教養方式,讓小魯能以更穩定的情緒應對挑戰。
透過幾次的親師討論,我們提供了簡單的情緒控制訓練方式,讓家人也可以陪伴小魯練習衝動控制。也與你分享,這3個在家裡也能練習的衝動控制訓練小訣竅:
衝動控制訓練作法1、幫助孩子覺察情緒:
衝動控制的第一步,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繪製「情緒紅綠燈」,並透過日常練習,幫助他們學會更認識情緒。
情緒紅綠燈是個簡單的衝動控制遊戲,能幫助孩子熟悉「停下來、想一想、再行動」的過程,學習衝動控制。
- 紅燈:當孩子感到生氣或衝動時,彷彿醞釀中的火山,代表情緒隨時可能爆發,也表示亮起「紅燈」,這時候就像在過馬路看到紅燈一樣,需要先停下來、靜靜等待。
- 黃燈:當情緒稍微緩和,就像沙漏中緩緩流下的金沙,也表示亮起黃燈,可以想一下、判斷怎麼過馬路比較安全?
- 綠燈:當情緒恢復平靜,就像看到綠燈,可以放心通行,繼續行動。
你可以試著向孩子解說,當自己的情緒處於紅燈(生氣、憤怒)時,要停下來;等到情緒緩和、亮起黃燈(可以開始思考),想一想選擇哪種行為比較合適;思考分析後,情緒也回復平靜、亮起綠燈,才能有所行動。
能熟練掌握這個概念和流程的孩子,更容易啟動情緒的煞車系統,有效做到衝動控制。
衝動控制訓練作法2、增加相處時間,改善親子品質
孩子衝動控制能力還不成熟,當他們想要爭取家長關注時,難免會出現強烈情緒或是不合適的行為。若能透過陪伴孩子,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,會讓寶貝更有安全感,情緒自然得到調節,也會減少衝動行為。例如:
- 安排固定的親子陪伴時間,透過閱讀、遊戲、聊天,讓孩子感受到穩定的關愛,進而提升衝動控制能力。
- 觀察並回應孩子的需求,當孩子開始出現明顯情緒波動時,適時引導,而非等到情緒爆發後才處理。
- 透過親子活動練習衝動控制遊戲,例如角色扮演、輪流說故事等,讓孩子在互動中學習調節情緒。
衝動控制訓練作法3、設定界線與預告:
在衝動控制訓練中,清楚的界線與預告,能讓孩子明確知道遊戲規則,對孩子來說也能減少不確定感、提升安全感。
回到小魯的例子,小魯的媽媽過去總是難以拒絕孩子的要求,不只為難媽媽自己,小魯也難以適應變化更容易情緒失控。當小魯的媽媽試著設定清楚規範,例如:
- 提前說明規則:明確告知「遊戲可以玩 30 分鐘,時間到就要收拾」,過程中也設定階段提醒,避免小魯因為「突然不能玩了」而情緒失控。
- 設定可預期的行為界線:知道小魯上學上學前需要一段準備時間,媽媽明確告訴他「上學前可以哭5分鐘、抱抱5分鐘」,讓有安全範圍可以表達情緒,也培養衝動控制能力。
- 確實執行,讓孩子清楚底線:小魯的爸媽會一起執行同一套規範,逐步地建立教養風格,也讓孩子透過衝動控制訓練,了解家長的底線,並學會遵守規則。
衝動控制的主要目的,並不要一味地約束孩子的行為,而是為了幫助他們學習調節情緒,與他人相處互動時,有更健康的社交關係。
還記得小時候與同學共用課桌椅時,當隔壁同學不小心占用太多空間,我們會在心裡或桌面上畫出一條線,希望對方不要跨過界線。同樣地,當孩子的行為或言語,不舒服、不恰當甚至影響他人時,我們也需要透過衝動控制訓練,讓孩子理解規則與界線的重要性,並學會適當表達自己。
陪伴孩子學習衝動控制,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。 愛的教育需要溫柔與堅定並行,當家長能夠持續以適當的方式引導,孩子才能在安全的框架內健康成長,學會尊重他人,也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衝動控制訓練的方法,或是嘗試各類適合孩子的衝動控制遊戲,我們期待與你更進一步交流。現在加入官方 LINE,即可獲得專家級情緒管理技巧,幫助孩子學會耐心與控制情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