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 "

要富養還是高壓教育?孩子人格養成的 3 個真正關鍵

內容摘要

富養 vs. 高壓教育,哪種作法才養得出好孩子?其實答案都不是!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,孩子人格養成中比富養、給予資源,更關鍵的事!

別再說「高壓或富養,養出天才」了!孩子人格養成的真正關鍵是——親子共演、陪伴、遊戲。

媒體上,總將「資源+紀律=成就」視為教育的成功公式;而在藝人林逸欣的婚禮成長影片爆紅後,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劇本:

.他不必像朗朗「練到完美」,而是父母陪著玩音樂、玩藝術,慢慢長出熱愛。
.家裡那台笨重的攝影機,記錄的不是績效,而是陪伴與看見。
.他的媽媽沒有把情緒掃地出門,而是把情緒請進客廳,用日常節奏接住它。
.他的爸爸把陪伴帶回家,並不是把訓練帶回家發脾氣,讓家變成能休息的地方。

這是萬叔想傳遞的——「高壓」或「富養」已經過時,更重要的是「被陪伴、敢表達、能角色扮演」讓孩子有心理韌性。

被富養長大的林逸欣,給父母的 3 個啟示

藝術=情緒的安全出口

從小到大,音樂對她來說不只是技能訓練,而是像戲劇、像遊戲一樣:一個可以暫時卸下防備的地方。

當情緒翻湧,她不用立刻用言語解釋,也不必壓抑;她可以坐在琴前,讓指尖在琴鍵上找到節奏,讓旋律把情緒安放下來。

她曾說過:「長大後只要壓力大,我就只想彈琴。」養成了他一種「先安住,再行動」的能力:情緒先被接住,有餘裕後去思考下一步。

萬叔在新書《走進孩子情緒小劇場》中也提到,孩子需要的正是一個可以反覆回到的情緒停靠站: 「遊戲,是孩子情緒的延伸與轉換。」

當孩子沉浸在音樂、戲劇或任何創作中時,他其實正在自我整理、消化,讓混亂的感受有依附的形狀。戲劇心理學上,這對應到情緒調節理論的核心:透過藝術活動,孩子能在非威脅性的情境中,探索並表達感受,同時發展自我安撫的能力。

父母能做的,是為孩子保留這樣的空間與時間:不用急著分析或糾正,而是允許他透過藝術、遊戲、表演,去慢慢「演完」自己的情緒。當孩子知道自己有這個安全出口,他就多了一份面對壓力與挑戰的底氣。

角色切換=面對世界的彈性

從音樂家到主持人,從藝人到演員,林逸欣的人生就像一齣多幕劇。每一次轉身,都是一次「內在角色」的重新編排:我可以是專注沉浸的演奏家,也可以是把旅遊經驗講到讓人入神的說書人;還可以是傾聽並接住別人情緒的朋友和帶著團隊向前的領航者。

在情緒教育裡,這叫角色彈性——不被單一身份綁死,而是能根據情境調整狀態;不害怕上場承擔,也懂得在需要時退場休息。這樣的能力,讓她在面對陌生舞台、不同觀眾甚至突發情況時,都能從容以對,始終保有自我。

跌倒能起來=真正的耐挫力

2017 年,她在拍攝時遭遇嚴重意外,骨盆骨折,演藝事業被迫暫停。那是一段必須慢下來、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重返舞台的日子。她選擇正視傷痛、用時間修復,不急著「證明自己」,而是一步步找回自己,直到能再次登上舞台。

你最盼望孩子學會的「耐挫力」不是一味地咬牙硬撐,而是在一次次跌倒裡,學會如何檢視傷口、重新站穩、再出發。這種力量,來自於童年時代有人在旁:不急著批評,不急著修正,而是陪著他,把每一次努力與進步看在眼裡。

正如《走進孩子情緒小劇場》中所說:「不要只說『你很棒』,而是稱讚孩子過程的努力。」要說:「你試了三次才成功蓋好這座橋,真的很堅持耶。」還可以說:「你好勇敢,願意對我表達你的生氣和不滿。」

這背後對應的是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自我效能理論與正向心理學中的「成長型思維」(Growth Mindset)。

.自我效能感:當孩子在挑戰中獲得成功經驗,尤其是經過努力後的成功,他會更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下一個難關。

.成長型思維:心理學家卡蘿·德維克(Carol Dweck)指出,當我們稱讚孩子的努力過程,而非天賦結果,他們更容易把挫折看作是學習的一部分,而不是能力的否定。

當孩子的努力被看見,當他的情緒被允許表達,他就會從這些被見證的時刻,長出面對未來挑戰的信心與韌性。這才是耐挫力真正的來源。

把家變成孩子的「情緒教育舞台」:5 個小提醒

1、陪玩勝過說教:每天 10 分鐘「純陪伴」,跟著孩子演他寫的劇本(不糾正、不打斷)。

2、固定一個藝術出口:音樂/塗鴉/積木/布偶劇都可以:每週一個「情緒小劇場」時段。

3、練角色切換:和孩子玩「角色交換」—今天你當導演、我當演員;明天我當觀眾、你當講者。

4、先接情緒,再解問題:先說感受、再談規則:「我看見你很生氣,我們先一起把氣放掉,再想方法。」

5、把復原放進日常:遇到挫折時,建立「復原儀式」(深呼吸三次+說出一個可以再試的點)。

我們看到的林逸欣,不只是一連串的成就,而是被陪伴、肯表達、敢扮演後,長出來的內在力量。

這對應到《走進孩子情緒小劇場》這本書所強調的核心:用遊戲與戲劇,打開孩子的情緒語言與韌性。

書中一句話,點破了我們在家該做什麼: 「遊戲,是情緒在說話。孩子的情緒,往往不會直接說出來,但會偷偷藏進他們的遊戲裡。」

在孩子的內心世界,父母最有力量的身分不是指揮官,而是 「觀察者、玩伴、說書人」這三個角色。

當我們「放下控制與說教,進入孩子的遊戲邏輯中陪他們『演』一場」,孩子就會慢慢「找到情緒的語言,發展自己的劇本」。

林逸欣的成長,是這個方法的最佳見證:藝術成為情緒的出口,角色成為彈性的橋,跌倒後的再站起來,成為可複製的能力,而不是偶然的奇蹟。

這正是《走進孩子情緒小劇場》想帶給父母的禮物。在書裡,你會看到更多方法,幫助孩子把情緒說出來,演出來,活出自己的人格力量。邀請你一起閱讀新書,了解更多 >> 走進孩子的情緒小劇場:透過戲劇心理學了解高敏感孩子的內心世界,打造正向循環的情緒劇本

想了解更多育兒與寶貝情緒教育的小撇步?萬叔每月提供限量育兒諮詢外,也提供夫妻諮詢和家長療心課,立即加入官方 LINE,和我們一起打造有溫度的親子互動空間

分享:

Facebook
萬叔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050A0619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050A0619

北美戲劇心理協會認證導師

創辦人任萬寧-萬叔

-高敏感內向族群,戲劇讓我正向,勇於表達,展現自信和樂於社交
-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亞洲區獨家授權代理
-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:傑出校友
-北美戲劇心理學會註冊治療師(全台僅四位)
-紐約州表達藝術心理師

紐約大學戲劇情緒系統

亞洲區
獨家授權代理

紐約大學戲劇心理所

傑出校友

北美戲劇心理學會

註冊心理師

相關文章

萬叔

萬叔

北美戲劇治療師、幼兒情緒教練

I will be back soon

萬叔
嗨,我是萬叔,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?
Line 聯絡萬叔